城鄉建設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由于封建統治,經濟落后,交通閉塞,歷遭兵燹和自然災害毀壞,至境內解放時,六安市城區街巷狹窄,房屋低矮破陋,無照明路燈,無完善排水系統,商業市井蕭條,工業僅有手工作坊。建國后,城鎮建設開始進入發展時期,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市政建設步伐加快。至1985年,6座市、縣城區面積為43.3l平方公里,其中5座古城城區面積36.75平方公里,為1949年4.82倍。城區道路總長127.6公里,占地面積152.07萬平方米,其中高級、次高級道路85公里,占地114.44萬平方米。
2000年撤地設市后,市委、市政府確立了構建以六安市區為中心,各縣城和葉集為紐帶,中心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的指導方針,按照“規模適中,突出特色,改造舊城,拓展新區,承接省城,輻射縣鎮”的思路和“打通干道,拉開框架,完善設施,強化功能”的近期目標,集中力量抓六安中心城市建設。至2005年底,市區環城路及主要干道進行了新建改建,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的路網骨架,城區面積達4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4.5平方公里,人口已達40萬人。市區人均居住面積13.32平方米。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14萬噸/日,用水普及率100%。市區綠化覆蓋率31%,人均公共綠地5.6平方米。東、南、西、北四個新汽車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區公共汽車營運線路17條,總長134公里(包括復線),城市公交實現無人售票。市區道路清掃保潔率達99%,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并建設日處理污水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全市共建有小城鎮409個,其中,中心建制鎮20個,建制鎮85個,城鎮建成區總面積230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28.7%。
“十一五”以來,六安市城鎮化建設進入加速發展時期,著力構建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美好鄉村等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體系。2014年,全市戶籍人口720.5萬人,常住人口572.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1.44%。六安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72.3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11.5平方公里。建市以來,中心城區每年政府性投入在40億元以上,城市中部以老城提升、棚戶區改造和大雁河治理為抓手,實施了暢通工程、治污工程及景觀提升工程;東部新城以道路網建設為重點,加快了公共交通、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西部生態新區重點實施了鳳凰河治理、老淠河兩岸景觀整治,赤壁路橋建設和六安二中西校區建設工程;南部新城確立“綠色城南、田園新城”的發展思路,核心區發展框架初步拉開。2012-2014年,累計實施市政項目188個、政府性總投資162.33億元,竣工項目107個、完成政府性投資130億元。中心城市用水普及率達100%、燃氣普及率達97.79%、建成區供水管道密度達5.61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20.52平方米、建成區排水管道密度達6.4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29%、建成區綠地率達34.25%、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
各縣城建設加快推進?;羯娇h按照“東進北拓、改舊建新、發展四區”的思路,推進新老融合、產城融合兩個融合發展,縣城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配套,進一步打造秀美、幸福山城;金寨縣圍繞“三年大變樣,五年上臺階”的總體目標,完善老城配套設施,提升新城建設風貌;舒城縣按照縣級中等城市建設標準,重點推進縣城西區、政務文化新區和縣城東區建設;壽縣按照“建設新城、保護古城、提升名城”路線,疏解分散老城功能,城南新區功能進一步完善;霍邱縣堅持雙輪驅動,按照產城融合、協調發展的原則,積極培育縣級中等城市,著力城市路網建設,發展框架進一步拉開;葉集試驗區依據獨特的地理位置,不斷完善區內功能,著力打造安徽西大門形象。全市15個省級及以上經濟開發區新增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里;鄉鎮工業集中區新增建成區面積近百平方公里,產業園區正成為我市產業集聚,城市發展的新組團。
2011-2015年全市小城鎮建設總計投入400余億元,年均增幅達20%,道路、給排水、垃圾轉運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逐步配套,自來水普及率90%以上,151個鄉鎮全部建成農村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年處理垃圾55萬噸。集鎮規模不斷壯大。裕安區蘇埠鎮等10個鎮入選新一輪全國重點鎮。初步形成了以杭埠、姚李為代表的工業型集鎮,以蘇埠、南港為代表的商貿流通型集鎮,以萬佛湖、天堂寨、獨山為代表的旅游型集鎮,以黑石渡、大化坪、長集為代表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型集鎮和以毛坦廠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鎮。著力建設美好鄉村,打造農民幸福家園。以村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建成了83個重點示范村,第二批87個中心村正在大力實施,第三批78個中心村規劃編制完成,通過示范引領,以點串線,逐步推開。2011-2015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資50億元,開工量總計達14.11萬套,建筑面積1011萬平方米。六安城區完成59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改造,改善了3.9萬戶、12萬居民的居住環境。改造農村危房10萬戶,爭取國家、省級補助資金10.86億元,一大批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得到解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