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安出發,行40分鐘車程,便可到達裕安獨山境內的龍井溝。長約2.6公里的龍井溝,像一條蒼龍,尾東首西深臥在叢山茂林之中。這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過云游四方行腳僧的足跡;這里,記載了農民起義軍“黃巾軍”領袖黃巢在此屯兵休練的許多傳奇故事,“一溝潛二龍”由此得名;這里,“黃巢點將”、“將軍試劍”、“柳沖除霸”等歷史文化遺址清晰再現;這里,“王母仙床”、“真龍抬頭”、“石佛聽禪”、“飛霞嶺”、“龍潭飛瀑”更是妙趣橫生;這里,大別山稀特植物如“楠木”、“杜鵑”、“蘭草”、“六安瓜片”隨處可見,華東最大,生長最好的萬畝竹海淹沒了景區,掩蓋了千年古寺“西風寺”。
漫步龍井溝,瀑布迭宕綿延,兩岸峭壁林立,河床彎曲有致,怪石千姿百態,翠竹遮天蔽日,樹木鑿石而生。峰、崖、峽、洞、灘等地貌景觀與溪、澗、潭、瀑等水體景觀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多人游后贊之為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一顆袖珍碧玉。 到達景區,著名畫家《毛主席去安源》作者劉春華大師親筆“龍井溝”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使人耳目一新。步入廣場拾階而上,兩側漢白玉石雕柱提示游客回顧歷史。正面竹海,山花牽手游客領略龍井溝風光。 龍井溝石美 沿溪而上,看到“石佛聽禪”,只見一組石頭,或坐、或臥、或立、或躺……就像一群石佛,正在傾聽這潺潺流水之聲!中國古人認為禪無處不在,一群大佛相邀而聚,溪邊而坐,靜聽流水,默不作聲,或若有所悟,或參化天機,興盡便拱手而散,一切皆在不言中,這又是一種何等的境界,實在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頓生向佛、向善之心!
龍井溝的怪石隱藏著說不盡的風韻,或壯烈叱咤、或仙風道骨,但皆有情有義。走在龍井溝里,想起米芾拜石、板橋畫竹這些文人雅事,不禁清風入懷、喜不自禁,塵世的俗事、心中的塊壘頓時化為浮云,心中滿溢著自然的清芬,游人醉也!
龍井溝石頭多,最神奇的石頭就數附龍石了。只見一株爬山虎的根蜿蜒曲折、一根根根須緊緊地抓在光滑的石頭上扶搖而上,如龍似蛇,活靈活現,妙不可言。還有龍頭石,又像一個隱居世外的高人,冷眼旁觀世間的滄桑,縱使天地輪回,星移斗轉,他卻巋然不動、思而不語,只把一世的風霜化作青云朵朵,隨風而去。 龍井溝水美 沿溝大小不一數十個形態各異的小潭,尤如一串綠色的珍珠鑲嵌在溝內,潭水清澈透底,那些倒映在湖中的古樹像一條條巨龍臥在湖底。藍天白云和青山古樹,映入潭中,天地渾然一體。龍潭飛瀑時刻展現著“粒粒珍珠落玉盤”的境界。
大約走到了龍井溝的一半,來到托龍臺。托龍臺的建筑,真是恰到好處,既可以在此休憩,站在臺上仰觀俯視、近覽遠眺,又醒目愜意,提升性靈。云氣舒卷,風煙浩蕩,皆歸于懷抱?!笆瑤r前雨,泉香樹梢風。江山無限景,都在一望中”。靜聽臺下,潺潺流水,常年不息彈奏著美妙樂章,到此者樂不思蜀。

站在抱云亭上,只見峽谷中怪石嶙峋,不息的流水時而鑿石而出,時而沖浪撲崖。一段段瀑布猶如一幅幅美麗潔白畫卷,使人浮想連篇。峽中植物景觀、地質景觀、水體景觀,盡收眼底;藍天、白云、鳥語花香,皆在懷中。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著便是主人;一花一石,實為心存,領者自有佳趣。
龍井溝景美
來到搖影橋,這是一座鐵索晃橋,走在上面悠悠忽忽,晃晃蕩蕩,真是一步三晃,大有搖搖欲墜、跌落深水之虞?!八螛蛴皹蛳聵?,日落山頭山外山”,真是妙趣無窮。有人寫詩贊曰:“花搖濃淡影,橋過古今人,橋晃疑石走,水流似龍騰”,一點也不假!
說龍井溝是深山碧玉,這一點也不過分。
龍井溝雖然不太長,但就像是人工精心雕琢的一般,其溝的走勢,往回曲折,逶迤蛇行,緣溝而上,移步換景,步步生春,或曲竹隱映、或遮天蔽日、或豁然開朗、或峰回路轉、或山重水復、或柳暗花明……佳木蘢蔥,奇花灼灼,清溪瀉雪,巨石穿云,真是幅幅王維畫、篇篇摩詰詩,“浮云參野色,斜谷走溪聲”,真是天然的品秀勝境。
遐游龍井溝之后,到達景區休閑區,小橋流水有人家。這里可以品嘗上等六安瓜片、大鍋菜、鐵鍋飯,山珍美味誘你入座農家樂,品味余趣,養精蓄銳。然后一可登山黃巢觀景四看,二可步入“西風寺”求福積善,更有“皖西第一漂”、“六安第一索”讓你領略:“青山綠水輕舟入畫卷,天高云淡飛索舒情懷”的神仙境界。

(史紅雨 王幫忠 丁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