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六安
六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是烈士鮮血浸透的紅色土地,建立新中國大廈的一方堅實基石。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誕生,六安30年紅旗不倒,30萬先烈捐軀。六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著全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壯麗的篇章,創造不朽的業績,鑄就了“堅貞忠誠、犧牲奉獻、一心為民、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
六安與中國革命同頻共振。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在歷次改良、改革和革命運動中,六安仁人志士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中國近代以來發生的重大事件無不涉及皖西。在建黨和大革命時期,六安馬列主義傳播早,黨團組織建立早,黨團骨干培養多,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基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響徹鄂豫皖,蘇家埠大捷震動全國,一首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唱遍天下;誕生了安徽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成了全省紅色區域的中心;以六安為核心的皖西北蘇區規模占鄂豫皖蘇區的大半壁江山,六安境內80%以上是蘇區,成為蘇區建設的典范。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四支隊在六安發展壯大,走向皖中和皖東抗日前線;六安是安徽省國共合作抗日的指揮中心,是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人才的重要輸送地。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原突圍東路突圍的發生地,見證了“皮旅”在中原突圍中創造的奇跡;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戰場,張家店戰斗開辟了大別山解放區的新局面;解放全國前夕,六安人民踴躍支前,是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六安市所轄各縣區全為革命老區,其中金寨、六安(包括金安、裕安)、霍山、霍邱4縣為蘇區縣。
六安與人民軍隊血脈相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境內組建或以六安武裝為主建立、改編18支(次)師級紅軍部隊。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后組建的紅三十二、三十三師,與黃麻起義后組建的紅三十一師并稱為鄂豫皖邊區最早誕生的三支主力紅軍。1930年春,紅一軍成立,六安人許繼慎任軍長,統一了鄂豫皖邊區的軍事指揮。紅一軍的3個師1個獨立旅中,有2個師和1個旅源自六安。此后,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三十五師、紅一軍新的第三師、中央獨立第一師、中央教導第二師、紅二十五軍軍部及所轄3個師、紅二十七軍軍部及2個師等主力部隊,兩次重建紅二十八軍及第八十二、八十四師。同時,六安境內多次建立游擊師、赤衛師、獨立團、戰斗營、游擊隊、便衣隊等大量的地方武裝,不斷成建制地編入主力紅軍。紅四方面軍最初的7個師、2個旅、1個團中,源自六安的就有5個師和1個旅,是紅四方面軍的基干力量。長征中的四支主力紅軍有兩支源自六安。從六安走出的紅四方面軍主力、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革命武裝,成為八路軍、新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組建和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骨干和源頭,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巨大貢獻。
六安自古多豪杰,紅土地上聚精英。在漫長的革命戰爭歲月里,無數六安兒女不屈不撓,英勇斗爭,涌現出許多英雄模范人物,鍛煉出大批治軍治國英才,建立了不朽的業績和功勛。其中有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之一許繼慎,皖西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舒傳賢,紅色特工“龍潭三杰”之一胡底,紅軍虎將周維炯,兩膺上將洪學智,中華女英烈汪孝芝等。革命戰爭年代六安犧牲了30萬人,其中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占全省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的在冊烈士總數的44%。六安是將軍的故鄉,在1955年至1964年授銜的1614位開國將軍中,從六安走出的就有108位(上將1名、中將11名、少將96名),位列全國第三,占全省130位開國將軍的83%;金寨和原六安兩縣位列全國十大將軍縣,金寨59位將軍居全國第二。
新中國成立后,從1958年開始,六安人民歷時14年興建了舉世聞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以最高日上工人數80萬人,累計4億工日的“人民戰爭”,開挖6億立方米的土方量,建成以五大水庫、三大渠首、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6萬多座各類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21萬多座塘堰,控制面積1.4萬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000多萬畝的特大型灌區,被譽為新中國治水史上的一座豐碑。據統計,淠史杭工程自1959年第一批工程建好發揮效益至2018年開工60周年,累計灌溉引水1625億立方米,累計灌溉農田4.56億畝,增產糧食583.8億公斤,抗旱減災效益1400多億元,在防洪、灌溉、航運、發電、水產養殖、城市供水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一偉大工程孕育了特有的淠史杭精神,與“堅貞忠誠、犧牲奉獻、一心為民、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一脈相承,充分體現了六安人民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突出貢獻。
(市委史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