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
千里大別山,主峰在六安;悠悠淠河水,人間淠史杭。“山之巔,水之源”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了六安優良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生態景色、優質的生態資源,被譽為“中國最美茶園”。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精神,緊緊圍繞一產“兩強一增”行動,提出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138+N”工程和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以茶為媒,統籌山水、物產、文化資源,不斷提升六安茶谷產業融合水平、淠淮生態經濟帶特色種養水平、江淮果嶺品牌價值水平、西山藥庫市場開拓水平,致力老區綠色振興,推動農業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加快發展。
全市茶產業開發利用進入發展快車道。初步形成以六安瓜片為首,霍山黃茶(黃芽)、舒城小蘭花、金寨翠眉、華山銀毫“五朵金花”爭相怒放的發展格局。截至2021年底,全市茶園面積78.78萬畝,茶葉產量3.78萬噸,一產產值41.49億元,綜合產值151億元,位列全省前列。“六安茶谷”品牌價值達527.84億元、“六安瓜片”品牌價值達168.38億元、“霍山黃芽”品牌價值達80.72億元,分別位列2021年“中國區域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百強榜單”第3、第21、第48位;“六安瓜片”“霍山黃芽”連續3年榮登“中國區域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百強榜單”。全市(茶葉類)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華老字號品牌1個、安徽品牌產品10個、安徽省著名商標37個。從事茶葉種植人員60萬余人、茶葉加工人員近8萬人、茶葉銷售人員5萬余人,年人均增收超1200元。市縣各級立足六安茶產業核心區的資源優勢,穩步推進項目建設,提升六安茶谷鄉村旅游環線品質,為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
江淮果嶺近年來依托六安市水果產業基礎和品牌區位優勢,積極探索桃、葡萄、獼猴桃、藍莓等水果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建立“江淮果嶺·十里果鄉”示范基地、實施400畝省級高標準化桃示范園,爭創國家級高標準化桃示范園,全面推進和推廣江淮果嶺發展規劃及水果質量標準和栽培技術規程,深入實施品種優良、綠色防控、機械操作、水肥一體化等項目。同時將林果產業與大別山紅色旅游、九十里山水畫廊、“312”長廊有相結合,舉辦各類花果類節慶活動,培育集林果種植、采摘,加工、林業生產體驗等為一體的林田綜合體,實現“增綠”創新。截至2021年底,江淮果嶺區域水果種植面積36.7萬畝,產量50.2萬噸,一產產值31.5億元,全市水果種植面積、產量在全省排名第3位。各類水果經營主體(含散戶)3066家,桃經營主體(含散戶)2000余家,其中規模1000畝以上的16家,500~1000畝的40家,500畝以下的1950家。從事桃產業種植生產經營人員5萬余人,桃產業振興帶動江淮果嶺區域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江淮果嶺的水果產業發展取得明顯經濟效益。
六安市是安徽省中藥材主產區之一,西山藥庫區域中藥材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品種繁多、蘊藏量大。全市共有藥用植物1866種,霍山石斛、靈芝、斷血流、茯苓、黃精、天麻等6個品種位列“十大皖藥”,數量全省最多,其中霍山石斛已成功載入2020版《中國藥典》,獲評“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近年來,六安市搶抓機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加快“西山藥庫”建設為抓手,推動中藥產業為統領,依托資源優勢,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環境,充分發揮科技支撐與引領作用,推進中藥產業走專業化、規范化、規?;漠a業發展路徑。初步形成一批規?;?、規范化的中藥材生產基地,涌現一大批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截至2021年底,六安市中藥材總面積約30萬畝,種植面積約18.82萬畝,產量約24萬噸,面積、產量均列全省第三位,年產值達到70億元,帶動全市30.71萬藥農穩定增收,中藥產業不僅是不可多得的特色產業,更是契合實際的富民產業。隨著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西山藥庫”建設將成為山區實現“產業興旺”的破題關鍵。
淠淮生態經濟帶區域稻蝦綜養面積達115萬畝、產量13萬噸、產值56億元,市縣各級圍繞淠淮沿線稻蝦產業和交通水利配套設施,著力打造產業帶、生態帶和安全帶。按照《六安市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三年行動計劃》(六政秘〔2021〕90號)要求,著力推進霍邱縣、金安區、裕安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建設,聚焦蔬菜、水產等2大優勢主導產業,積極構建以農產品加工帶動基地建設、商貿流通、品牌打造的全產業鏈蔬菜、小龍蝦項目。
(市一谷一帶辦)